主演:唐國強 張國立 蔣勤勤 袁立 王伍福 郭連文 劉勁 王健 許戈 張鐵林 吳曉東 趙凱 劉沙 楊俊勇 史鑫 張東強 宗利群 車曉彤 張劍鋒 趙玉林 張國文 林鳳文 潘廣居 張曉明 湯振民 于毅 張慧 曲揚 霍藝峰 張羽 徐英智 鄭錫龍 陳鐵軍 秦麗 馬境 程希 江毅珈 許還山 達式常 王志 汪明 李長江 曹宇宙 楊樹興 寧生 劉義 楊源 郭連程 李春輝 趙熙元 姚建雄 紅花 邵曉江 孫建江 趙建忠 吳有熙 沙恩全 楊維奇 劉洪林 鄔東水 韓庭琦 王英明 黃天慶 張進紅 黃俊祥 李世德 梁偉 門光偉 項東
導演:高進軍 李春明 李玉萍
簡介: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開幕,毛澤東所做的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引起了全國進步民主人士的熱烈反響。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召開了六中全會,因為蔣介石的獨裁,使國民黨內很多人不滿。而共產黨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很得人心。無奈之下,蔣介石決定召開國民大會,頒布憲法,想通過國民大會的形式,使國民黨獲得執政權,并借此拉攏其他一些社會黨派。雙方的斗智斗勇拉開序幕。《中國1945之重慶風云》是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國立常升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影寰亞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等聯合拍攝,高進軍、李春明、李玉萍執導,鄒靜之、安寧擔任編劇,唐國強、張國立、蔣勤勤等主演的歷史戰爭電視劇,于2011年6月20日在北京衛視、天津衛視、重慶衛視、樂視網同時播出。[1][2][3]該劇以1945年重慶談判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國共兩黨之間斗智斗勇的故事,并著力描寫了各大民主黨派積極支持共產黨創建新中國的歷史進程。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開幕,毛澤東所做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引起了全國進步民主人士的熱烈反響。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召開了六中全會,蔣介石獨裁野心的欲蓋彌彰和國民黨內部的腐敗糜費,讓很多人產生不滿,特別是以民盟為首的一些中間派,他們更擁護《論聯合政府》提出的觀點。無奈之下,蔣介石決定召開國民大會,頒布憲法,想通過國民大會的形式,使國民黨獲得執政權,借此拉攏其他一些社會黨派,并妄圖騙得社會輿論的支持。此時的歐洲戰場,德國即將戰敗,日本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國際、國內的形勢,國共兩黨均有所洞察,美國政府和蔣介石害怕看到一個赤色的中國在亞洲出現,決定派宋子文赴莫斯科與蘇聯談判。為了促成國共聯合,民盟決定組成延安觀察團,蔣介石無奈之下同意了他們的延安之行。民盟的觀察團到了延安以后得到了毛澤東的親自迎接,并和共產黨達成了共識,但蔣介石對延安一行人帶回的中共協議很不滿,堅持召開國民大會,還對去延安的六個人進行監控。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原子彈,8月9日,蘇聯紅軍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在這同時,蘇聯在談判中并沒有一點的讓步,這使宋子文不愿意在協約上簽字,但美國方面卻希望蔣介石可以妥協。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全國上下,舉國歡慶。蔣介石不同意讓中共受降,但中共的部隊還是進入了東北,并展開基層工作,鞏固根據地,還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中間黨派為可能發生的內戰而擔心,想要設法促成國共雙方的合作、和解,但蔣介石還是在暗中對下屬做好了開戰的準備。美國政府雖然愿意幫助蔣介石鞏固政權,但是如果蔣介石堅持內戰,美國將不再支持他。迫于美國的壓力,蔣介石想出一個權宜之計,就是邀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既給自己部署軍隊爭取時間,也向外界顯示出自己并不想內戰的誠意。毛澤東早已猜出蔣介石的陰謀,他不顧國際、國內及共產黨內部對他人身安全的擔心,為了達成國內和平,還是接受了蔣介石的邀請,與周恩來、王若飛等人應邀來到重慶。談判開始了,蔣介石對談判沒有誠意,所以和談進展很慢。毛澤東決定先做出姿態,讓各界看出他們對于談判的誠意,在這同時,毛澤東也跟各界人士接觸,以宣傳中共的精神。談判中,國共兩黨有很多不統一的意見,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國民黨表面上在進行談判,暗地里,積極地調兵遣將,向我解放區進攻,爆發上黨戰役。共產黨為保衛勝利果實、保衛解放區,與國民黨的部隊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蔣介石認為時間拖得越久就對自己越有利,毛澤東則認為只要各條戰線都開展得很好,他反倒可以利用拖延的時間廣交朋友,宣傳民主,轉化不利。重慶談判一時沒有重大進展。毛澤東為達到和平的目的,決定讓步,但蔣介石對這一讓步仍然不滿意,堅持要在全國實行軍令統一和政令統一。美國人終于忍不住了,他們給雙方施加壓力,但毛澤東和蔣介石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美國方面也無計可施。各方面的社會輿論均指責國民黨打內戰、假和平的陰謀。戰場上的失利和美國人的施壓讓蔣介石不得不考慮對中共的條件讓步。蔣介石打算等軍隊布置完畢,再和共黨進行最后的談判,如果,中共還是現在的態度,就以土匪清剿之。此時的輿論已經完全偏向共產黨一方, 談判一時又陷入了僵局,民盟的人也怕情況對共產黨不利,希望毛澤東先回延安。雖然蔣介石安排軍統做好一切可能的準備,但鑒于國際國內的形勢又不敢對毛澤東下手。在民主黨派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蔣介石最后不得不退讓,9月27日,國共兩黨恢復談判。同時,在戰場上,共產黨軍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蔣介石權衡利弊,不得不與中共簽訂停戰協議。至此,重慶談判達成了初步協議,在張治中的護送下,毛澤東也安全的返回延安。回憶毛澤東在重慶的歲月,一些黨外朋友,為毛澤東同志的雄才偉略、大智大勇所感嘆,也越發感到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道理。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也選擇了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的民主黨派[4]。